清晨,当闹钟响起,你挣扎着从床上坐起,是否常常感觉浑身乏力,仿佛一夜未眠?又或者偶尔发现手脚发麻,以为只是睡姿不当,没放在心上?很多人把这些晨起不适归咎于“没睡好”“压力大”,却不曾想,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“红色警报”—— 你的血脂,或许早已悄悄超标。
高血脂,这个被医生称为“无声杀手” 的健康隐患,就像一颗隐藏在血管里的 “定时炸弹”。它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,悄悄让血液变得黏稠,在血管壁上堆积脂质斑块,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,往往已经对心脑血管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。据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 年)》数据显示,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 35.6%,意味着每 3 个人中就有 1 人血脂超标;更令人揪心的是,35 岁以上成人对自己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仅 16.1%,绝大多数人都在 “不知情” 中任由风险升级。
如果你晨起后频繁出现以下 4 种表现,千万别再当成 “小毛病”,这很可能是血脂超标的信号:
1. 明明睡够 8 小时,却还是 “累到不想动”
“昨晚 11 点就睡了,今早 7 点醒,怎么还是浑身没劲儿?”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困惑 —— 明明睡眠时间充足,醒来后却依然四肢沉重、头脑昏沉,甚至连抬手穿衣服都觉得费力,仿佛熬了一整夜。这并非 “没睡好” 那么简单,而是过高的血脂在 “搞鬼”:血液中的胆固醇、甘油三酯等脂质过多,会像 “泥沙” 一样让血液变黏稠,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变慢;大脑作为全身需氧量最高的器官,一旦供血、供氧不足,就会发出 “疲劳信号”,让你即便休息了也难以恢复精力。
2. 单侧手脚发麻、迟钝,别不当回事
早晨醒来伸手摸手机,突然发现右手手指发麻,像有无数根小针在扎?或者下床时感觉左脚踩在地上“没知觉”,要缓好几分钟才能恢复?这种单侧肢体的麻木、迟钝感,比双侧麻木更危险 —— 高血脂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就像给血管 “裹上了一层硬壳”,让血管腔变窄、弹性下降;当负责给手脚末梢供血的小血管被堵塞时,神经和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,就会出现麻木、刺痛,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肢体活动。如果这种症状频繁出现,要警惕脑血管或外周血管已经出现病变。
3. 一坐起来就 “天旋地转”,可能是脑部供血出问题
有些人心电图、血压都正常,但每天早上起床坐起的瞬间,总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,眼前发黑,甚至要扶着床头才能稳住身体,过几分钟后才慢慢缓解。这不是“低血糖”,也不是 “颈椎不好”,很可能是血脂超标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—— 黏稠的血液无法及时通过椎动脉输送到大脑后部,而晨起时身体从平躺转为直立,血液流动方向改变,脑部供血 “断档”,就会引发眩晕。如果忽视这种信号,随着血管堵塞加重,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脑供血不足,甚至增加脑梗风险。
4. 稍一动就胸闷气短,心脏已经在 “求救”
“以前早上起来还能下楼散步 20 分钟,现在穿个衣服都觉得胸口发闷,喘不上气。” 这种晨起活动后气短、胸闷的表现,是心脏在向你 “求救”。夜间睡眠时,身体处于静止状态,心脏负荷较小;而晨起后开始活动,心脏需要泵出更多血液来满足身体需求。但高血脂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,心脏泵血时需要 “更用力”,同时冠状动脉也可能因粥样硬化出现狭窄,导致心肌供血不足;两者叠加,就会让你在轻微活动后出现胸闷、气短,甚至胸口隐痛,这也是冠心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。
或许有人会问:“就算血脂超标,只要没症状,不影响生活,是不是就不用管?” 答案是否定的。血脂异常的危害从来不是 “突然爆发”,而是 “慢慢积累”—— 血液中的脂质会像 “水垢” 一样,日复一日沉积在血管壁上,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这些斑块一旦破裂,就会形成血栓,堵塞心血管会引发心肌梗死(致死率极高,黄金抢救时间仅 4-6 小时),堵塞脑血管会导致脑卒中(俗称 “中风”,致残率高达 70%,可能留下偏瘫、失语等后遗症);除此之外,长期血脂异常还会损害胰腺(引发胰腺炎)、肝脏(导致脂肪肝、肝硬化)、肾脏(造成肾功能衰竭),甚至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,堪称 “全身健康的隐形破坏者”。
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的血脂是否正常?关键要看 4 个核心指标,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 是 “坏胆固醇”,也是最需要关注的指标:健康人群 LDL-C 应低于 3.4 毫摩尔 / 升;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在 2.6 毫摩尔 / 升以下;而冠心病、心梗、脑梗患者,以及有严重颈动脉斑块的人,LDL-C 必须降到 1.8 毫摩尔 / 升以下,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。
如果发现血脂异常,别慌,及时干预就能有效控制。目前血脂管理主要有两大方向:生活方式干预和科学药物治疗。
在生活方式上,《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(2023 年版)》给出了明确建议,关键要做好 “5 点”:
控能量:超重、肥胖人群每天减少 300-500 千卡摄入,比如少吃 1 碗米饭 + 1 个油炸鸡腿;
动起来:每周 5-7 次运动,每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活动(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都可以,心率达到 “170 – 年龄” 即可);
吃对油:脂肪摄入占总能量的 20%-25%,少吃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,多吃橄榄油、亚麻籽油;
多吃“降脂食物”:每天保证 12 种以上食物,每周 25 种以上,适当多吃大豆(豆腐、豆浆)、洋葱、香菇、黑木耳,以及菠菜、蓝莓、紫甘蓝等深色蔬果;
少盐少糖戒烟酒:每天食盐不超过 5 克(约 1 啤酒瓶盖),少喝奶茶、甜饮料,戒烟限酒(男性每天酒精不超过 25 克,女性不超过 15 克)。
而在药物治疗方面,他汀类药物是常用药,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肝损伤、肌肉疼痛等副作用,还有人吃了药后 LDL-C 还是降不到目标值。好在近年来,血脂治疗有了新选择 ——瑞卡西单抗,作为全球首个超长效 PCSK9 单抗,它给血脂异常患者带来了 “高效、便捷、安全” 的新方案:
降脂效果强:单药治疗就能让 LDL-C 降幅达 52.8%,24 周达标率 92.8%;如果联合他汀类药物,LDL-C 再降 64%,达标率高达 94.5%,就算是难控制的高血脂也能 “轻松达标”;
用药超方便:有效成分在体内代谢慢,只需“双月注射一次”,不用每天吃药、频繁跑医院打针,大大减少了漏服、忘服的问题,尤其适合上班族、老年人;
适用人群广:对于他汀不耐受、或有肝损伤风险的患者,瑞卡西单抗可以单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的降脂治疗,而且是目前长效且无使用限制获批单药适应症的 PCSK9 抑制剂,安全性更有保障。
血脂管理从来不是“一次性任务”,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“健康工程”。晨起的几个小症状,看似不起眼,却是身体给你的 “最后提醒”。与其等到心梗、脑梗发作时追悔莫及,不如从现在开始:关注晨起身体信号,定期做血脂检查(建议 20-40 岁每 5 年查一次,40 岁以上每年查一次)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,结合科学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,让血脂稳稳控制在安全范围。
毕竟,血管健康了,心脑才安全,每天醒来才能真正神清气爽,拥抱充满活力的一天。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